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一、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导读

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意欲是这个世界的本原,它超越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以外,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它盲目、不顾一切地争取客体化。

“人生的智慧”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

最好的礼物通常最不被人赏识;世上的大部分人,把最坏的视为最好

第一章基本的划分

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他们是:1)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因此,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这可以理解为: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

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明显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

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个世界因为各人头脑和精神的差异而相应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这视各人的头脑而定。

在一个思想丰富的人看来是意味深长的事情,对于一个肤浅、头脑庸俗的人来说,却不过是平凡世界里面的乏味一幕而已。

现实生活,亦即当下经历的每时每刻,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主体和客体——虽然主体和客体彼此密切关联、缺一不可,就像共同构成水的氧和氢。面对完全一样的客体时,不同的主体就意味着所构成的现实完全不同,反之亦然。

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

各人拥有的不同地位和财富赋予了个人不同的角色,但各人的内在幸福并不会因外在角色的不同而产生对应的区别。

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

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一个人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幸福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

注重保持身体健康和发挥个人自身才能比全力投入获得财富更为明智。

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

对于人的幸福,人的自身确实较之于人所拥有的财富更为重要,但是,常人追求财富比追求精神情趣要来劲千百倍。

一个外在富有、但内在贫乏的富家子弟来到这个世界,会徒劳地试图用外在的财富去补偿内在的不足;他渴望从外部得到一切,这情形就好比试图以少女的汗水去强健自己体魄的老朽之人。人自身内在的贫乏由此导致了外在财富的贫乏。

名誉、名望、地位等全由他人的意见构成。每人都可以争取得到名誉,亦即清白的名声;但社会地位,则只有服务国家政府的人才能染指;至于显赫的名望就只有极少数人才会得到。在所有这些当中,名誉是弥足珍贵的;显赫的名望则是人所希望得到的价值至昂的东西,那是天之骄子才能得到的金羊毛。

第二章人的自身

一个人的自身个性永远伴随着他,他所体验的一切都沾上他的个性色彩。无论他经历何种事情,他首要感受到的是他自己。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高兴的心情直接就使我们获益。它才是幸福的现金,而其他别的都只是兑现幸福的支票。

保持身体健康的手段无非就是避免一切纵欲放荡的行为、令人不快和剧烈的情绪动荡,以及长时间紧张的精神劳累;每天至少在户外进行两个小时的身体快速运动;勤洗冷水浴,饮食有节。

使我们快乐或者忧伤的事物,不是那些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最大的愚蠢也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声名,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

超常的感觉能力会引致情绪失衡、周期性的超乎寻常的愉快或者挥之不去的忧郁。

一个人接受愉快印象的能力越弱,那他接受不愉快印象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郁闷”型的人会因为“不好”的结果而感到悲哀和烦躁,对好的结果也提不起高兴劲儿。“愉快”型的人却不会为不幸的结果悲哀和烦恼,但对事物的好结果却会深感高兴。

良好的长相是一纸摊开的推荐书,它从一开始就为我们赢得了他人的心。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

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处于痛苦的另一极端的人,一旦匮乏和需求对他的控制稍微放松,给他以喘息的机会,他就拼命寻找消遣和人群,轻易地将就一切麻烦。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逃避他自己。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人的大脑意识是人的身体的寄生物,它寓寄在人的身体之中,而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

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最终都得返求于己。

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能,努力做到最好。

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

无论在任何年龄阶段,一个人的自身拥有都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

人的三种生理基本能力

第一类是为机体新陈代谢能力所带来的乐趣:这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觉。在一些国家,这类快乐获得首肯,这类活动甚至成为全民性的娱乐。第二类是发挥肌肉力量所带来的乐趣:这些包括步行、跳跃、击剑、骑马、舞蹈、狩猎和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甚至打斗和战争也包括在内。第三类为施展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这些包括观察、思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学习、发明、演奏音乐和思考哲学等。

卓越的感觉力使我们有能力享受到属于认知的,亦即所谓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要使一个凡夫俗子对某事物产生热切的关注,唯一的办法就是刺激他的意欲,并以此提起他对这事物的切身兴趣。

一个具有思想天赋的人在个人生活之外,还过着另一种思想上的生活,后者逐渐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而前者只是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

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持续地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整体的统一;精神生活的境界稳步提升而变得完整、美满,就像一件逐步变得完美的艺术品。

为能享有精神生活,人们必须具备某种真正充裕有余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充裕有余的能力,才能有资格从事并不服务于意欲的纯粹精神上的活动。

虽然我的哲学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实惠,但它却使我避免了许多的损失。

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

亚里士多德把探究哲学的生活称为最幸福的生活

闲暇很快就成了普通大众的包袱。

没有真正的需求也就没有真正的快乐

第三章人所拥有的财产

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

之所以感到不满,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但同时,其他妨碍我们成功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

在一般的情况下,那些经历过匮乏和贫穷的人,比较不那么害怕贫困,因此更加倾向于奢侈豪华。

从根本上来说,一文不名地来到这个世界反而更好。尤其这个人没有显赫高贵的出身,但却具备了一定的才能。

第四章人所展现的表象

正确评估自己本身的价值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大有裨益。

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只在别人的头脑意识中产生效果,它是附带种种概念性的东西呈现在别人头脑中的表象

源自人类本性的愚蠢,生发了三根主要芽条:好胜、虚荣和骄傲。

名誉就是外在的良心,而良心就是内在的名誉

一个人越属于他的后世,亦即属于整个人类大众,那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的贡献对象不仅是他的时代,他为之奉献的是整个人类。

人类精神思想的最高级的产物一般都得不到人们的欢迎,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优秀的思想者的出现——他们感受到了这些作品发出的呼唤,并使这些作品获得了威望。

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事实上名誉都是预先给予每一个人的

名声只是一种次要之物,它只不过是成绩贡献的映象、表征、回音

第五章建议和格言

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解放。

所谓“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

愚人在生活中追寻快乐,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受骗了;而智者则千方百计地躲避祸害。

没有痛苦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

应该把对快乐、财产、地位、荣誉等等的期望调至一个节制、适宜的尺度,因为正是对幸福快乐、荣耀排场的渴求和争取带来了巨大的不幸。

烦扰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

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太广大了。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不在发生。

避免重大祸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我们最终获得的并不是我们当初所追求的——这最终获得的东西甚至比当初所追求之物还要好。

第二部分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一个人在度过生命中每一小时、每一天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总体生命进程及其特征也不甚了解。一个人的个性越独特、越具价值和意义,那么,他就越有必要不时地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自己的计划,这对他大有好处。

“认识自己”的第一步,亦即了解清楚自己的首要和真正的意愿——这些对于他的幸福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东西;然后,对于何者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置必须心中有数。

只有事后的结果才让我们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事情整体的回顾才使我们明白事情的如何和为什么。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致恰到好处的平衡,这样,现在与将来才不至于互相干扰。

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

只有当人挣脱了所有各种可能的期望,从而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安宁,而精神的安宁却是幸福的构成基础。

此刻时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从此以后,它就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照射出不朽之光芒。

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

我们的视线、活动和接触的范围圈子越狭窄,我们就越幸福;范围圈子越大,我们感受的焦虑或者担忧就越多。因为随着这一范围圈子的扩大,我们的愿望、恐惧、担忧也就相应增加。

感受到欢乐还是痛苦,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意识的内涵。

纯粹的思想智力活动,与实际生活相比较,能给具备这方面思想能力的人带来更多的欢乐;实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总是变幻不定,与此紧密相关的就是人的心旌摇动和精神折磨。

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并且能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我们就必须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此外,还要把我们以前对事情的判断和现在的看法,以前订下的计划及追求和最终得到的结果及满足互相比较。

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

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

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但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

嫉妒之情对于人来说是自然的,但与此同时,它既是一种罪恶,又是一桩不幸

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必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一切涉及痛苦和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把牢想象力的闸门。

考虑和处理事情时,做到同样干脆利索,切忌纠缠不清。

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我们的生存根本上就是动荡不安的,因此,完全的静止不动很快就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它带来可怕的无聊。

过着双重的生活,既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又是置身舞台的演员。

我们行动和努力的指南不可以是想象中的图像,而应该是考虑清楚的概念。

身体的健康价值无比,它构成了我们幸福的最首要和最关键的要素。

第三部分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

在这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

要在人群当中生存,我们就必须容许别人以既定的自身个性存在,不管这种个性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在精神、性情方面同声相应抑或大相径庭,会在人们的谈话中非常轻易和迅速地显示出来,哪怕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让人感觉得到。

每一个人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与这个人的自身相等,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

一个缺乏精神思想的人无法看见他人拥有的精神思想。

很难在高度尊敬一个人的同时,又非常喜爱他。

大部分人都脱离不了主体的“我”,根本上他们除了对他们自己以外,不会对别的事情感到兴趣。

真实不虚的友谊有着这样的一个前提:对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种强烈的、纯客观的和完全脱离利害关系的同情。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真正与我们的朋友感同身受。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表现出聪明和思想只能激起人们对他的憎恨和反感

在与别人谈话时,我们不要试图矫正别人,尽管我们所说的话出于善意;因为冒犯和得罪别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对此作出弥补,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相当困难的。

第四部分我们对于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抱持的态度

无论这一人生是在茅棚、在王宫,抑或在军营、修道院里度过,人生归根到底还是同样的人生。人生的际遇、历险,获得的幸福或者遭受的不幸尽管千差万别,生活仍然就像糖果一样:尽管糖果的形状千奇百怪、颜色多种多样,但都是由同样的糖果浆做成。

我们生活中的事件就犹如万花筒里面的画面,每次转动万花筒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画面,但其实,我们的眼前就只是那同一个万花筒而已。

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

我们的一生可比之于一条船的航程。运气——顺运或者逆运——扮演着风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进我们的航程,也可以把我们推回老远的距离

我们在人生历程中所作出的重大举措和迈出的主要步伐,与其说是遵循我们对于何为对错的清楚认识,不如说是遵循某种内在的冲动——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本能,它源自我们本质的最深处。

对于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要马上清晰地想象到其相反的一面。

一个明智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不会被事物恒久不变的表面所欺骗的人,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即将往哪一方向变化

我们要不惜花费时间、人力、金钱和忍受烦琐、不便以及减少自己的需求,目的就是为了杜绝发生不幸的可能性。

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过分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

人们泛称为命运的事情却通常都是自己做出的蠢事。

对于我们的幸福,勇气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仅次于聪明睿智的素质。

第六章人生的各个阶段

在童年期,我们更多地是处于认知,而不是意欲的状态。

一切事物在被观照时都是愉悦的,但在具体存在时,却是可怕的。

在童年的时候,生活呈现的样子就像是从远处看到的舞台布景;而到了老年期,我们则走到了最近的距离看视同样的布景装饰。

青年时期,困扰我们、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

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

一个成熟的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所能获得的,就是摆脱偏见;这样,他发现世界与他儿时和青年时期所看到的迥然有别。他开始以朴素的眼光看视事物,客观地对待它们。

处于人生前半段的人看到的是刺绣品的正面,而到了人生后半部分的人,却看到了刺绣品的背面。刺绣品的背面并不那么美丽,但却给人以教益,因为它使人明白看到刺绣品的总体针线。

40岁以后,才会在言谈之中显示其明显优势,成熟的年龄和丰富的阅历

从年轻的角度看视生活,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但从老年的角度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人只是在年轻时期才充满意识地生活;到了老年,人只带着一半的意识继续活着。

老年以后,他才看到了生活的整体和生活的自然进程。

人生前40年提供了正文,而随后30年则提供了对这正文的注释。

耄耋之年的根本特征就是希望破灭,幻象消失了——而在这之前幻象赋予生活一种魅力,激励我们展开活动、追求。

随着岁数的增加,我们所有的活力都在消失,这情形确实够悲惨的;但这又是势所必然,甚至是有好处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老年人就会很难作好准备迎接死亡。

二、《人生的智慧》——[德]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附录和补遗》,集成了叔本华对人生各个方面的思考,有点像外国版的“菜根谭”。虽然很多内容都是鸡汤,外文书籍译文看起来也有些啰嗦,但却有意料外的收获——作者对社交有独到的认识,对独处、不善交际等“内向”特质十分赞赏,更新了我的看法,使我能更多的接受自己和很多类似的人。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闲暇”,“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平庸之人没有可以交换的思想,所以,他们就交换纸牌。这世界上不乏许许多多的糟糕东西,最糟糕的莫过于聚会人群。伏尔泰说:“在这世上,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比比皆是。”面对那些傻瓜、蠢蛋,我们只有一种方式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头脑智力,那就是,不要和这种人谈话。当然,很多人在社交场合的感觉就像一个高超的舞者到达一个舞场,但举目所见都是跛足瘸腿的人——他又能与谁共舞呢?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长与人应接、打交道,在进入社会人际关系时,能够驾轻就熟,那么,从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虑,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人属于平庸之辈。但如果在类似的人际关系中,一个年轻人表现出诧异、惊疑、笨拙、颠倒的举

每一个出色的人,只要他并不属于那占人类的六分之五、只得到了大自然可怜巴巴的赐予的人群,那么,过了40岁以后,他就很难摆脱掉对人的某种程度的憎恶。

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圈子越大,焦虑越大。例如盲人并非不幸福,他们大多有柔和、几乎是愉快的宁静表情。

如果某一个与我们有交往和关联的人暴露出某种令人不快或者令人恼火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人真的这样有价值,以致我们愿意忍受他的行为吗?如果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只能马上并且永远地和这位宝贝朋友断绝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联系当然主要是建筑在各式各样的被隐藏起来的自私动机之上,但某些这样的联系也包含了点滴的真正友谊的成分。这样,它们就得到了人们的美化和推崇。

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如果一个人以为通过显示自己的聪明和思想就能博得社交人群的欢迎,那么他就的确是个不谙世故的毛头小子!“唯一能够取悦别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动物的外皮。”大智若愚!

我们让自己被别人骗去的金钱花费得至为值得,任何其他的金钱花费都无法与之相比,因为用这笔钱,我们直接买回了聪明。

“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则包含了另一半。

除了在行动上,我们不可以表现出憎恨或者愤怒。

占星术就是把天体的运行与人的悲惨自我拉上关系,并且把天空中星体与尘世间的俗事、丑行联系在一起。

在官场上,庸人们对自己的劣势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反倒成了优势。因为只有他们可以不停地点头哈腰,鞠躬能深至九十度,公开把拙劣的文字作品捧为巨著。歌德说过,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最廉价的骄傲是“民族自豪感”,因为这反映出这个人缺乏个人能引以为豪的素质。

名誉就是外在的良心,而良心就是内在的名誉。

藏拙遮丑是可以的,但冒充优越却没有理由。

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

睡眠是我们预借的一小段死亡,以此恢复和更新被一天所耗尽了的生命。睡眠是死亡暂时收取的借贷利息,而死亡本身就是对全部债务的支付。偿还的利息越高,偿还得越频繁,那么,死亡所要求的最后支付日期就越迟。

作者还认为健康和外貌具有关联,其对长相的看法是:良好的长相是一纸摊开的推荐书,它从一开始就为我们赢得了他人的心。

健康第一,深有同感,往往心情低落伴随的是身体的疲惫或不适,调整好身体状态、睡个好觉是提高幸福感的秘诀。外貌的确是一个人健康状态的反映,健康=美。

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相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一个体力或智力异常突出的人,如果从事的是平庸的工作,终其一生都会郁郁不得志。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的幸福全在于无拘束地施展人的突出才能。

看到我们手头上的工作不断有所进展,并最终得以完成,我们得到的是一种直接的快乐。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撰写一篇文章,甚至从事某种手工制作,都会给我们带来愉快。

我们应把现有的财富视为能够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并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

财富自由是宝贵的,它能把人从大众苦役中解放出来。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例如,身体健康的状态是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一旦意识到某个部位,就是它出了问题了。

因此,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追求幸福的正确方式是: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享乐。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不在于其开心事有多少,而在于其烦恼有多少。

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

我们看到某样东西时,很轻易就会产生这一念头:“呀,如果我能拥有它就好了!”我们由此感觉到了有所欠缺。其实,我们更应该经常这样想:“呀,如果我失去了某样东西,那将是怎样的情形?”。人们经常失去才会珍惜。

从年轻的角度看视生活,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但从老年的角度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三、***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第1、2、3章

[1]幸福不是容易的事: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尚福尔

[2]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的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伏尔泰

[3]扰乱人们的不是事情,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爱比克泰德

[4]超常的感觉能力会引致情绪失衡以及阵发性的过度愉快和挥之不去的忧郁。那么因为天才的条件就是超常的神经力量,亦即超常的感觉能力,所以,亚里士多德相当正确地认为,所有杰出、优越的人都是忧郁的:所有那些无论是哲学、政治学、文学或其他艺术方面表现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忧郁的。

[5]“郁闷”型的人,亦即阴沉和忧心忡忡的人,虽然总的来说比无忧无虑、快乐的人承受更多只是想象出来的不幸和苦难,却因此遭遇更少真实的不幸和苦难,因为把一切都看成漆黑一团的人,总是担心最坏的结果,因此做足防范措施,与那些总是赋予事情以愉快色彩和大好前景的人来比,不会那么经常地失算与栽跟斗。

[6]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要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如果他思想深邃、远大的话,甚至会选择独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所以,卓越的精神思想会导致一个人不喜与他人交往。

[7]愚蠢的人饱受无聊之苦。——塞涅卡

[8]愚人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糕。——耶稣·西拉克

[9]因此,我们大致上可以发现: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贫乏的思想和总体的平庸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10]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奥立弗·高尔斯密《旅行者》

[11]没有精神思想消遣的闲暇就是死亡,它就像要把人活生生地埋葬。——塞涅卡:《书信》

[12]孤身独处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闲暇则是至高的礼物,其他别的一切好处都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还真有其他别的好处的话,通常只会变成某种负担。

[13]在这里我不会不提及这样一类人:由于仅仅具备了常规的、有限的智力配给,所以,他们并没有精神思想上的需求,他们也就是德语里所说的“菲利斯特人”(Philister)。这是德语特有的词语,源自德国的大学生生活。后来这一名称有了更高一层的含义,虽然它与原来的意思依然相似。“菲利斯特人”指的是“缪斯的孩子”恰恰相反的意思,即“被文艺女神抛弃的人”。

[14]由于菲利斯特人没有精神上的需求,只有生理上的需要,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会寻求那些能够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而不是精神上的需要的人。因此,在他们对别人的诸多要求中,最不重要的就是别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头脑思想。当他看见别人具有突出的头脑思想时,反而只会引起菲利斯特人的反感,甚至憎恨。因为他们有某种难以忍受的自卑感,以及某种隐蔽的嫉妒——这种嫉妒,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掩藏起来,甚至对自己也是这样。

[15]菲利斯特人的巨大痛苦就在于任何观念性的东西都无法给他们带来愉快。

[16]拥有卓越的精神思想所带来的一个确切的不便之处,就是一个人感受痛苦的能,也伴随着他的智慧而增强了;在那些智力优越的人身上,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级。

[17]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18]我们应把现有的财富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也不是某种不花天酒地就是对不起自己似的义务。如果一个人凭借自己的某种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从最初的一文不名到最终赚到可观的金钱,那他十有八九会误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以恒久不变的本金,以此赚取的金钱只是本金的利息而已。这样,他就不会把挣来的一部分金钱积累成为固定长久的本金,而是把挣来的钱随手花掉。这样,他们通常最终会陷入贫困,因为如果他们的才能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例如,几乎所有从事优美艺术的人都属于这一类情况,那么他们就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又或者,因为他们挣钱的本事,依赖某种环境和各种某种风气,而这种环境、风气随后消失了——这样,他们的钱财收入也就停止了。

[19]乞丐一旦跨上了坐骑,就非得把马跑死为止。——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出生于世代贫困之家的人却把贫困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以某种方式意外获得的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多余的东西,把财富用来享受或挥霍才是理所当然的!一旦把钱财耗尽,他们仍然像以前没钱的时候那样生活下去,并且还免除了一样烦恼哩!

[20]我们在这世上时日不多,不值得在可鄙的坏蛋的脚下爬行。——伏尔泰

从一开始就生活无忧的人却大多难以管束。他们习惯于高视阔步,并不曾学会上述为人处世的艺术。或许他们具有某些才能,但他们应该认识到这些才能与平凡庸俗、低三下四根本无法匹敌。最终,他们会看到身居比自己更高位置的人的平庸和低劣之处。此外,如果他们还遭受别人的侮辱和种种令人愤慨的事情,他们就会变得倔强、难以驾驭或者害怕、茫然。这可不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办法。

[21]在局促狭窄的屋子里,无从施展力量,要站起身子已经非常困难。——尤维纳利斯

第4、5、6章

[1]通过细致考虑和正确评估其带来的好处,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我们受到这些意见的奉承还是伤害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其实悬挂在同一条同一根线上。否则,人们只能成为别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使一个渴求赞语的人闷闷不乐或者兴高采烈的话语,却是多么的无足轻重!——贺拉斯:《书信》

[2]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并因此使我们的自身改变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仅此而已的话,那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并且,当我们终于充分了解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都是些肤浅、表皮的思想,思维狭窄、情操低下、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那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会逐渐淡然处之了。

[3]每一个人首要事并且确实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4]隐居生活之所以对于我们的心绪宁静有一种特别良好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这样,我们就不用时刻担心别人对我们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看法,我们也就得以恢复真我。

[5]谩骂就是随意草率的诽谤。——希腊话

[6]名誉只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一个例外。但声望却表明这个人是一个例外。因此,声望首先是要争取的,而名誉只需要保有就行了。与此相应,缺乏声望就是默默无闻,它是否定的;但缺乏名誉则是耻辱,它是肯定的。

[7]我们喜爱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论精神》

[8]一个人越可鄙越可笑,他就越喜欢摇舌中伤。——塞涅卡《论智者的坚定》

[9]你有什么好抱怨你的敌人呢?这些人能够成为你的朋友吗?你的本性,就是对他们默默和永恒的指责。——歌德《西东合集》

[10]苏格拉底因为经常与人辩论而常常受到别人粗野地对待,他却处之泰然。有一次他被人踢了一脚,他默默地忍受,并对露出惊讶神情的人说,

如果一头驴子踢了我,我也要生气报复吗?——《狄奥根尼·拉尔修》

[11]别人的辱骂所留下的疼痛,甚至谦逊和正直的人也难以承受。——西塞罗

[12]虽然嫉妒让你的同时代人沉默,但以后总会有人不带恶意,也不带恭维的作出判断。——塞涅卡

[13]所有优秀的东西都是慢慢地成熟。流芳后世的名声好比一株慢慢成长起来的橡树。那得来全不费工夫,却只是昙花一现的名声,只是寿命不过一年的快速长成的植物;而虚假的名声则是迅速冒起、却飞快就被连根拔掉的杂草。这其实都是因为一个人越是属于后世,亦即属于总体、整个的人类,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所创造的并不是特定为了他那个时代。他的创造也属于他那个时代,只是因为他那个时代也是人类的一部分而已。因此,他创作的作品不会染上自己时代的局限性。这样,他很容易就成了他那个时代的匆匆和陌生过客。

[14]毫不奇怪的是,我说出了是我自己的看法;而对自己沾沾自喜的他们,自以为他们的话才是值得称道的。狗对于狗来说,当然才是漂亮的生物。牛对牛也是这样,猪对于猪、驴子对驴子,莫不如此。——伊壁查姆斯

[15]名声总是逃离追逐他的人,却会尾随对他毫不在意的人,因为追逐名声的人只投合自己同时代人的口味,不在意名声的人却抗拒这种口味。——奥索里亚斯

[16]到了老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安慰了:我们倾注了全部青春力量的著作,是不会随着我们一起老去的。

[17]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伦》

[18]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指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总体舒适的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种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但只要有一件事情有违我们的意愿,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件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想起这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愿发生的事情。

[19]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伏尔泰致弗洛安侯爵的信,1774年3月16日

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

[20]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而是让我们忍受和克服。

[21]我们永远不要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是虚幻的东西而付出的肯定和实在的东西。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躲避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

[22]如果一个人试图摆脱某种祸害,那他总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得到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那他就是盲目的。——米特勒

[23]我们不应该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味眷恋往昔。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而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所回想的有所不同。

[24]不要由于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郁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而已至败坏现时。

[25]无论事情多么悲痛,我们必须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或许我们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必须抑制我们内心的不满。——荷马:《伊利亚特》

[26]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他也就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27]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想法,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有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

[28]真正的内心喜悦和完美的心平气和,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能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只有深居简出。

[29]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30]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西塞罗

[31]谁在早年就喜欢上独处,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32]这世上满是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伏尔泰致德·贝尔尼红衣主教先生的信,1762年6月21日

[33]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

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

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

我不可以透过他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

——彼特拉克《十四行诗》

[34]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偏爱。

[35]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

它像只恶鹰吞噬着活生生的你!

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

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

——靡菲斯特《浮士德》

[36]不跟别人比较的话,我们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塞涅卡《论愤怒》

[37]每一天都是某一短暂的生命:早上起来就是诞生,晚上睡眠就是死亡和结束。

[38]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歌德:《浮士德》

[39]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们就像月亮和驼背的人:只是露出其中的一面。

[40]我们不能无条件的放任自流,完全表现自己的样子,因为我们本质中的许多恶劣和野兽的成分是需要掩藏起来的。

[41]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缺点、恶习及其他让人厌恶之处。

[42]我们给予自己各种自由,也同样让别人有各种自由。——贺拉斯

[43]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能告诉你的朋友。

如果保持沉默,那我的秘密就是我的囚徒;如果失口说出了这个秘密,那我就变成了这秘密的囚徒。

沉默之树结出安宁之果。

——阿拉伯谚语

[44]从年轻的角度看,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从老年的角度看,那不过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45](在欲望和恐惧面前)不要让自己失去了沉着和宁静。——贺拉斯

[46]老人们啊,很多就像已经死亡

僵直、缓慢、沉重和灰白,就像铅一样。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4幕,第5景

[47]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地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那种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本次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和人生的智慧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