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轻工业学校(请介绍大连轻工学院)

一、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怎么样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挺好的。

大连轻工业学校是一所以轻工业为主的学校,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拥有完善的宿舍系统,可以满足学生的住宿需求,学校还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还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有一流的教学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学校还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保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安全。总之,大连轻工业学校是一所优质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所值得信赖的学校。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是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轻工苑1号一所公办的中专学校(中职类)。是大连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

校舍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教职工248人,其中高级讲师95人,讲师37人,学校设置艺术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和商贸旅游类专业15个,在校生达4300余人,其中五年制大专生800余人。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创办于1961年,是大连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近年来,凭借突出的社会贡献和影响力,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指导先进单位等殊荣。2013年10月,学校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二、请介绍大连轻工学院

大连轻工业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轻纺为特色的高等学校,是东北地区第一所轻工业高等学府,也是国务院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之一,拥有学士、硕士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遵循“学科为本、质量为上、创新为先、特色为重”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工为主,以轻工、食品、纺织和艺术设计为特色,工、文、管、理、经五大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格局。

大连轻工业学院的前身是沈阳轻工学院,是东北地区第一所轻工业高等学府,1958年创建于沈阳,设有纺织、印染、人造纤维、化工、酿造等五个本科专业。文革时期,辽宁省先后撤消65所院校,由于学校特色鲜明,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急需,成为被保留的25所院校之一。学校先搬迁至辽宁宽甸,之后又搬迁大连,1970年更名为大连轻工业学院。1978年学校改由国家轻工业部与辽宁省双重领导,以轻工业部为主,1998年学校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辽宁省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经过47年的建设,几代轻院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实力逐步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学院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东北地区消费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研发中心。其中生物工程、轻化工程、纺织工程、艺术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已成为行业内和东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优势专业。??

学校共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036亩,总建筑面积44.3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占地面积754亩,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7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8.6万平方米;有23个综合实验室(含校内3个实习基地),图书馆面积为1.9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57.2万册,截止到2004年底,教学科研设备总值5708万元,实验室总面积(包括金工实习基地)5.6万平方米;校园网总投资1300万元,实现了图书馆局域网与校园网和Internet的互联。?

学校现设有化工与材料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纺织轻工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管理与社会科学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以及研究生部、体育教学部和现代教育技术部等3个教学部。

学校共有31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专业17个,文学专业6个,理学专业4个,管理学专业3个,经济学专业1个。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等4个专业为国家直接管理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

学校共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校级重点学科,13个硕士点,6个工程领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校硕士点已增至27个。

3个省重点学科:发酵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纺织工程。

6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纺织工程。

13个硕士点:发酵工程、生物化工、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纺织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设计艺术学、服装设计与工程。

新增14个硕士点: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纺织品设计、制糖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美术学、微生物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材料物理与化学、化工过程机械、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企业管理。?

学校实施人才聚集战略,认真落实“235”和“388”人才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32人,其中:教授100人,副教授173人;双聘中科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2人;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候选人1人(我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特级教授金凤燮博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全国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大连市优秀专家4人;享受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27人,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6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5人,千人层次6人;辽宁省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11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89人,占专任教师的54.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2人,占专任教师的11.7%。

学生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05年7月,学校在校本科生7520人,比2001年增长32.8%;硕士研究生368人,比2001年增长201.6%。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优秀单位”,2004年在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

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以上多媒体教学课件奖励15项,辽宁省精品(优秀)课程12门。服装设计专业师生多次获全国服装设计大赛新人奖和育人奖,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学校由2002年22个本科专业发展到31个,涉及或覆盖了国家本科专业目录中的16个一级学科,覆盖了5个学科门类。2002年以来,学校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依托,在新兴、交叉学科和社会紧缺人才领域新增本科专业9个,工、文、理、管、经专业结构比例由2002年的63.7%、22.7%、0%、9.1%、4.5%调整到54.8%、19.4%、12.9%、9.7%、3.2%,完成了规划目标,形成了符合多科性大学要求的新格局。

建校四十七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3万名毕业生,在辽宁、东北乃至全国,在以华润集团、青岛啤酒集团为代表的大型轻纺企业和中国轻工联合会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我校的毕业生已成为领导岗位、重要的工程技术岗位的佼佼者,有力地践行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轻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宗旨。

三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98项;发表学术论文1315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6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5项;科技经费总额6716.4万元。学校获得市级以上三大科技奖31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03年1项、2005年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连续3年获得);获得市级以上学术成果79项。

2004年“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对全国619所本科院校排名中,我校位列160位,高于一部分211学校。

学校现有发酵工程、制浆造纸工程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纺织品检测中心等3个省级中心,大连市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大连市天然生理活性物质生物转化技术研发中心等2个市级研发中心。

学校在发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制浆造纸工程以及天然活性物质转化和分离技术、天然纤维的改性与综合深加工技术、农(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技术、造纸机械设备与配套技术、纺织与服装CAD技术、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工业与艺术设计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学校大力开展国际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提高了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目前国外有30多个大学及企业与我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聘请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科特·伍思里奇博士、法国服装协会主席雅克·穆克里埃等国外知名学者为我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2005年11月7日,我校成功举行了法国埃比塔克大学50名计算机硕士留学开学典礼,此举在中法教育交流史上尚属首次,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曹国兴司长和辽宁省人民政府鲁昕副省长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大连市轻工业学校地址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浦路305号”。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位于大连市高新科技园区,毗邻多所高等院校,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

教职工248人,其中高级讲师95人,讲师37人,学校设置艺术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和商贸旅游类专业15个,在校生达4300余人,其中五年制大专生800余人。

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先进完善,建有数控、机械、生物、电工、电子、服装、装潢等实验实训室30个及实习工厂,拥有先进的校园网络、闭路电视系统、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教学用微机近1000台。

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根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就业与升学并举,中职与高职衔接、国内与国外联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互补,满足学生多种需求和愿望的办学模式。学生在全国多项赛事中多次获金、银、铜奖。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