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是唐朝的(唐朝长安是现在哪里)

一、唐朝的长安是现在的哪里

唐朝的长安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唐朝的长安城,以隋大兴城为基础,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京师。隋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布局最为规范化的一座都城,是按照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禁苑、坊市组成。

二、唐朝长安是现在哪里

唐朝都城长安,是今天陕西省西安市。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素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继蓝田猿人、半坡氏族之后,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10世纪间,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西安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杰出代表,居中国古都之首,也被赋予最早的东方世界之都。

长安历史沿革

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

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4年的两段时间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三、唐朝的长安是现在的哪个省哪个城市

唐朝的长安是如今的陕西省西安市。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的中国城市,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拓展资料:

长安文化影响极其深远,由于建都长安的周、秦、汉、隋、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和文明的黄金时代,因此在唐以后,虽然长安不再为国都,但“长安”一词却成为国都别称。今天首都北京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神州第一街——长安街,就是以古长安命名。

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唐代长安城下属有万年县和长安县取万年长安之意。

长安地区很早就有都市存在,早在100多万年前,蓝田人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

参考资料:长安(中国古代都城)_百度百科

四、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还是洛阳城呢

唐高宗与则天皇后执政时,他们经常迁居洛阳,然而他们的迁徙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很多时候都是被迫的,因为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已经无法养活整个庞大的中央官僚体系了。

在西汉,由于官制相对简单,养官成本小,政府在关中地区仍然可以获得足够的资源。但到了唐代,事情发生了变化。

唐太宗时期,内外官员的定额是七百三十人。但随后,由于公事大量增多,太宗不得不增加了许多编外的官员,之后又有各种使职,官制更加混乱,官僚人数已经远超了七百三十人。

在太宗一代,养官成本仍然可以控制。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中央政府官员俸禄是十五万二千七百三十缗钱。即便加上办公费用,也不会过于庞大。由于关中地区自产粮食,每年只需要从中原地区调运二十万石粮食,就足以供应整个京师的消耗。

然而从高宗和武后,直到玄宗皇帝上台之前的时期,是唐代官僚系统膨胀最厉害的时期。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代的官僚人数比起太宗初年已经增加了二十倍,而且每年新增一千四百人进入官僚队伍。

这还不算夸张,唐代初年的宦官人数并不庞大,到了中宗神龙年间(公元705年—公元707年),宦官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千人。到玄宗时期,仅宫女就达到了四万人。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官员数量达到了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人,其他公务员(吏)更是多达五万七千四百一十六人,还有许多有了官员资格,但还没有授官的人。这些人加上皇族、官员子弟,以及各式各样的仆人、供养人,等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脱离农业且需要供养的集团。

随着官僚人数以及都市规模的膨胀,长安的粮食日渐供应不上了。唐代之前,隋炀帝已经发现了中国经济的变化趋势,长安和关中平原这个西汉时期最富裕的地区已经变得贫穷,曾经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江南地区已经汇聚了大量的财富。炀帝建立运河系统的初衷,就是要将江南富庶地区与首都连接起来。一旦首都资源紧张,可以便利地从江南调运物资。

然而,在唐代初期,人们发现炀帝当初的设计有一个瓶颈。南方的粮食经过运河北上到达黄河后,经黄河运输到长安却困难重重。

当时的运输路线是这样的,二月份开船从扬州出发,四月之后通过淮河进入汴河,由于这时候运河水浅,通行不便,要到六七月份才能到达运河与黄河交接的河口。可这时恰逢黄河的丰水期,无法通航,只能等到八九月份黄河水落下去之后,再航行进入洛河。把粮食从扬州运往洛阳,需要耗费多半年的时间。从运河转黄河时,江南的水手由于不熟悉黄河水性,必须雇佣当地人,这也加大了运输成本。然而把粮食运到洛阳,整个运输工程只完成了一半。从洛阳转运到长安还有更大的麻烦。首先,要从洛阳用车辆或者牲口把粮食驮运到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通过陆路绕过三门峡,再重新入黄河,入渭河,将粮食运往长安。

为什么粮食从运河进入黄河之后,不直接沿着黄河一直西进直达渭河和长安,而非要经过如此麻烦的陆路转运呢?因为黄河有天堑——三门峡。

在古代,位于河南、陕西交界的三门峡是造成黄河运输困难的最主要原因。这个峡口位于崤山的怀抱之中,河中立有砥柱,水流湍急。走水路必须做好折损百分之八十资产的准备。而走陆路的成本又很贵,从洛阳到陕州的三百里,每运送两石粮食就要花费一千钱,运输成本远超粮食的价值。

由于运输成本太高,唐代的中央政府根本无法大规模运输漕粮到长安。皇帝只能不定期地将政府从长安迁移到洛阳。政府迁移到洛阳时,所有相关人员也都跟过去,长安的粮食需求迅猛下跌。

隋文帝也采取过类似的方法,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关中地区大旱,隋文帝就只好跑到洛阳。唐高宗和武后也屡屡采用这个策略。高宗皇帝共有七次迁徙,高宗一死,武后为了永久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洛阳建立神都,不再回长安了。

武后的选择也显示了长安的窘迫地位:从西周时期,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就是最繁华的所在,但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长安已经变成了西北一隅,在经济上丧失了重要性。但是,由于它在政治上仍然是首都,政府必须利用行政手段大量向长安输血,这给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武后时代,也是唐代财政问题逐渐积累的时代。她依靠迁都避免了漕运问题,但其他财政问题都在恶化。因为官僚的膨胀速度超过了预期,政府需要更多的财政经费来维持运转。

OK,关于长安是唐朝的和唐朝长安是现在哪里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