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海军力量对比(甲午战争时中日的军事力量对比)

一、目前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如果你想要中日双方舰艇的详细资料追问就行了。

这要看从哪个方面,我们水面舰艇和日本海自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日本主力舰艇两型八艘万吨级的驱逐舰比中国现役两型六艘7000吨级的驱逐舰(4艘052C和两艘05D,还有1艘052C和一艘052D刚刚下水,没有服役)要强。

日本的通用驱逐舰一共有13艘排水量4000~5000吨的老舰,15艘排水量6000~7000吨的新舰,其中9艘村雨级的防空能力比较有限,5艘高波级的防空能力也相当一般,总的来说,除了单独一艘秋月级外,日本的通用驱逐舰仅仅是一些突出反潜能力的多用途驱逐舰而已,说他们是反潜驱逐舰也没错,对上这些家伙,中国海军的潜艇可能要捏上一把汗,但水面舰艇对上他们的话,基本上可以等闲视之。

28艘日本通用驱护舰,总的防空火力通道数是26+56+24(秋月单独一艘,假设单面阵火力通道数为6)=106,反舰导弹总数224(90式120,旧鱼叉104),反潜直升机总数43(本文统计取载机最大值,实际上很多日本驱逐舰一般情况下只载一架SH-60J).

在有关于日本军力的话题中,我对日本海上自卫队还是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尊敬的.毕竟他们还是拥有比较可观的实力,建设步伐也不算落后,规模也正在扩大。海自的6艘具备弹道导弹拦截能力的宙斯盾驱逐舰不可小窥,16艘现代化潜艇是个令人顾忌的威胁,正在建造的20DDH和22DDH满载排水量有望接近30000万吨,秋月级驱逐舰的单舰战斗力也差不多可以秒杀我们的054A……

但是大部分军迷都很清楚,现代战争、尤其是中日钓鱼岛争端这样的近海岛屿争夺,海军对抗是绕不开空中力量的。钓鱼岛距离中国大陆只有不到400公里,事实上就连日本南方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佐世保,距离上海也不到800公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的海空战,很可能从空中打击开始,并且直接由空中打击结束,双方的水面舰队只怕连打个照面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双方海军最重要的能力是,一、防空能力;二、防空能力;三、还是防空能力。

到了最末尾,才是反潜能力和登陆作战能力,至于反舰能力,基本上不会用到。

中日双方水面舰队的防空能力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日本的主力防空舰防空能力较强,但其他舰只防空能力较弱;而中国防空驱逐舰数量少吨位小,但是大部分舰艇的单舰防空都还算不错,尤其是054A护卫舰的防空能力具备很高的水平。所以双方水面舰队的防空实力还是不分伯仲的,稍微HKC一点的话,那么中国海军在火力通道数上反而是优势明显,抗饱和攻击能力很强!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海军力量对比与国力对比等

一、日军实力明显强于清军北洋水师成军的1888年,日本还没有像样的现代化海军。甲午战争前4年,清朝依然占有27000吨比17000吨的海军总吨位优势。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总吨位暴涨至72000吨,全面压倒清军。而实际参战的两国主力舰队中,也是日本联合舰队以4.1万吨反超北洋水师的3.5万吨。而且日军是新舰,北洋水师是老舰,日方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占优势。人员就不比了,这对海军没多大意义,而且基本上是与总吨位成正比的。所以,北洋海军远东第一只是曾经的传说,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已被日军以惊人的速度反超了。二、无论战略战术上都是日本强战略上,日本的厚积薄发,精心策划多年,有备而来,处积极进攻态势,全国军民士气高昂,君臣同心协力。清朝认为日本是“蕞尔小国”,麻痹轻敌,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仓促应战,处被动防御地位,士气低弥,君臣将领们各有小算盘,未形成合力。战术上,日军作战设计明确,海陆军配合默契,作战指挥果断,士兵战技术熟练。清军没有像样作战计划,海陆军间甚至陆军内部各部队处各自为战、消极抵抗状态,指挥混乱,除北洋水师外,士兵士气和技战术素质差劲。三、清国理论上国力占优,但实际可动员经济实力两国旗旗鼓相当,但日本实际动员经济力量占优。当时两国都还没有科学全面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后世有些的经济史学家根据两国人口总数和经济发展水平推测,认为清朝GDP不仅远超日本数倍,甚至还可能高于欧洲强国。但我认为,这种推测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清朝几乎是纯农业国,那些推测的GDP绝大多数是用来吃饭的,转化不成国家办大事的经济实力。实际上,当时清朝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七八千万两白银的样子。而日本自明治维新,工商业迅速发展,甲午战争前其财政收入已达七八千万两日圆,大约折合五千多万两白银的样子,已经相当接近清朝了。何况,清朝财政支出中庞大官僚体系、治河救灾及平叛等开支巨大且无法节省,更不能忘记太后办寿、修颐和园、修陵、皇上大婚等等甲午战争前惊人的开支。所以,实际上日本可动员的经济实力并不亚于清朝,清朝对日本并不具备某些历史学者所称的绝对经济优势,“蕞尔小国”的称号是清廷过于狂妄自大的表现。再看实际的经济动员结果。当时日本将财政收入的60%用于军费,也即相当于每年3000万两白银的军费用于购舰备战。而清朝财政收入极少用于改善军备,北洋水师1888年成军后就再未购一船,北洋水师的日常维持费应为每年两百万两白银,实际仅五六十万两。科技方面,经历明治维新的日本明显占优,但这一优势在战争中并无太明显表现,这是因为当时日本的科技实力仍与西方有明显差距,日本和清朝都是靠购买西方先进军舰和武器弹药。甲午战争主要是拼经济而非科技。由于日本投入高且较晚,因此甲午战争中双方进口的武装装备中,日本占明显优势,比如军舰航速更高(采用更先进锅炉),火力更强(最先进的速射炮日对清占95比0的绝对优势)。近年来,有些人借甲午战争鼓吹经济无用论,这纯属扯蛋!这场战争恰恰证明经济才是军事的坚实基础,你看看日本在战前远超清朝N倍的军费投入,就会明白日本的胜利就是拿钱堆出来的,实力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四、西方列强基本上对甲午战争持坐山观虎斗的中立态度。东亚两强相攻,肯定是西方列强的机会,他们乐见中国因此被进一步消弱,从而带给他们机会,但并不愿意看到日本因此强大而与其在华形成竞争关系。日本在战前舆论公关做得比中国好,在国际上极力宣传中国在朝鲜的“残暴统治”,把自己打扮成解放者的样子,因此国际舆论上特别是美国,对日本稍同情些。但是,从国家政策角度,则西方几乎清一色地保持中立,未对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援助,也未对任何一方采取武器禁运等。但当甲午战争以日本一边倒的胜利结束时,西方列强逐渐转向“同情中国”甚至出面干涉和阻止日本瓜分中国,这当然是为了防止日本成为他们自己瓜分中国的竞争对手。其中,最有名是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强迫日本吐出已吃到嘴里的辽东半岛,俄国为此甚至向日本提出武力威胁。英、美觉得马关条约的开放条款对此不无坏处,因此既未参与干涉还辽,也未阻止,算是中立到底。

三、甲午战争时中日的军事力量对比

陆军,清在甲午时期,八旗、绿营已经腐朽不堪,勉强可做地方维持治安只用,全无作战能力,实际可用主要是各地练军和勇营,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各省练、勇两军人数三十四万九千七百人。其中淮军约4万,装备较好,有当时先进的连发步枪、加特林机枪、火炮等,其他部队责装备差距很大,有装备进口枪炮的,有使用老式火枪的。

日军在维新以后,已经建立了比较先进的陆军体系,1893年有7个师团,约7万人。但是借助动员体系。甲午时期日本陆军实际有二十四万零六百一十六人,夫役十五万,战斗兵力略少于清军。装备主要是国产的单发步枪和75毫米火炮。

清军人数虽多,号称百万,但是实际有战斗力的部队不过35万,略多于日本的24万,考虑到各地驻防、调动上的困难,实际用于一线的,还不如日军投入一线的17万多。清装备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部分部队装备了较先进的武器,但是多数部队装备还比较落后;二是各部队甚至同一部队,都装备了好几种口径的步枪,补给困难,各部队需要建立自己的后勤补给体系;三是清军由于多用于镇压国内起义,所以火炮装备比较重视轻便性,装备火炮多为37毫米过山炮。而日军的单发步枪虽然不如清军的连发枪,但是总体水平和清军平均水准相当,而且口径统一,便于后勤补给,同时日军的炮兵部队已经向西方学习,统一装备了75毫米火炮,炮兵火力远超过清军。日本已经完成近代化的改革,军队建立了参谋体系,统一制定战略、统一指挥。而清军则甚至连统一指挥都做不到,没有统一的司令部进行战略制定、协调,战场上甚至出现了地方官员为保护本地利益,将部队调离战场的事情。更不要说双方军官对于现代战争的认识了。

海军,清末经过几次海防大议,清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等几支近代水师,但是除北洋已经成军外,南洋、福建在中法战争中遭受重创,之后又缺乏资金支援,已经破败不堪,不堪作战,同时南北洋互相对立,也不愿参战。而广东水师虽有两广总督、李鸿章的哥哥统辖,愿意参战,但是除3艘巡洋舰外,其余多为炮艇,无多少战斗力。

双方实际可用兵力清军有铁甲舰2艘,巡洋舰11艘,鱼雷艇12艘,加上炮舰等总吨位41200吨,日军有铁甲舰、半铁甲舰3艘,巡洋舰19艘,鱼雷艇37艘,加上炮舰等59000吨,日军略占优势。同时北洋海军成军较早,各舰到甲午时已经老旧,而甲午前清由于财政紧张,停止外购军舰军火两年,北洋各舰保养、军火都严重不足,而日本有多艘军舰都是战前刚刚完工,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所以总体实力上,海军也弱于日本。

关于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和甲午战争时中日的军事力量对比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猜你喜欢